LM Skin Centre Logo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Home » 皮膚資訊 » 皮膚知識與問題 » Fitzpatrick Skin Type

Fitzpatrick Skin Type

Fitzpatrick Skin Type

讀者看到今次的主題可能感到陌生,不過在醫生眼中,這是一個不可不知的詞語。亞洲人的皮膚種類一般是第三及第四類(Type 3 & 4)。那究竟什麼是第三、什麼是第四類呢?兩者有何分別?為何有如此區分呢?

於1975年,一位名叫Thomas Fitzpatrick的美國皮膚科醫生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將所有種族的人的皮膚分為六類,即一至六類(Type 1 – 6)。這種分類用皮膚原本的顏色(非受光位置)、眼和頭髮的顏色、以及皮膚對光的反應而定。

皮膚的種類是先天決定,不會隨歲月改變。我時常聽到有人以某段時刻的膚色去決定皮膚的種類,即是如果把皮膚曬黑了,就會由Type 3變成Type 5了嗎?這當然是錯誤的想法。準確來說,應該要用Fitzpatrick Scale,人們可以用計分方法來分類。計分方法可參下表。Type 1: 0-7;Type 2:8-16;Type 3:17-24; Type 4: 25-30; Type 5: >30; Type 6: 深黑色皮膚。

亞洲人通常都是在17-30分中間。大家可能會問,知道又如何呢?可能大家購買護膚品都不需要知道自己皮膚屬何種類。但是這種分類方法用了三十多年,箇中總有原因吧?原來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分辨得出何種皮膚較易患上黑色素皮膚癌(melanoma)。意思是,皮膚越是深色,患上黑色素皮膚癌的機會就越低。白種人,即Type 1 & 2皮膚,患黑色素皮膚癌的機會則甚高,所以每年都要做全身皮膚檢查,有可疑之處就要立刻切除,安排化驗。亞洲人是黃皮膚一族(Type 3 & 4),雖患黑色素皮膚癌的機會不大,但遇上可疑的黑色素癦都要安排化驗。至於Type 5 & 6皮膚,雖然患黑色素皮膚癌的機會不高,但如不幸患上,癌細胞通常生長在手腳或黏膜上,察覺不易,死亡率甚高。

Fitzpatrick Scale除了有助確定致癌機會,更對做皮膚治療有指導作用,例如進行入侵性效強的激光用Fitzpatrick Scale可以評估色素沉澱的機會。皮膚顏色越深,引起色素沉澱的機會越大,即Type 4比Type 3容易,Type 1 & 2 機會是十分細的,而Type 5 & 6就不適合做某類治療了。皮膚種類不同,調教儀器的參數都不相同,所以負責操作儀器的醫生或治療師就顯得相當重要。

大家可能希望天生擁有外表白晳、沒半點雀斑的皮膚,可是,越白的皮膚就越容易產生雀斑。所以白皮膚也有白皮膚的難題,黑皮膚也有黑皮膚的好處。針無兩頭利,不必只懂羨慕他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