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皮肤资讯 » 美容产品 » 清洁剂中的界面活性剂:它们在通过化学机制去除皮肤上的污垢、土壤和化妆品中的作用

表面活性剂是几乎所有清洁产品中的基石成分,包括肥皂、沐浴露、洗面奶和洗发精。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机制,有效去除皮肤和头发表面的污垢、灰尘、皮脂(皮肤油脂)、汗水、微生物以及化妆品。术语「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的缩写,准确描述了其改变不同相(如油和水)之间的表面张力的能力,使其能够与各种类型的杂质相互作用并去除这些杂质。

界面活性剂的效能源自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即为两亲性,意味着每个分子都具有亲水性(水喜好,极性)头部和疏水性(油喜好,非极性)尾部。这种双重亲和性使界面活性剂分子能够在水和油性物质(通常不相溶)之间的界面上排列。在含有界面活性剂的清洁产品与水一起涂抹在皮肤上时,界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尾部会被吸引到皮肤表面的油脂、皮脂和化妆残留物上,并与之结合。同时,亲水头部则被吸引并与周围的水互动。

当水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某一水平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形成称为胶束的球状结构。在这些胶束中,疏水尾部在内部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油性核心,而亲水头则面向外部,与水环境互动。这一过程称为乳化,使被胶束核心内疏水尾部困住的油性物质悬浮于水中。乳化后,这些先前不溶于水的杂质能够在清洗过程中轻易地从皮肤上冲洗掉。

表面活性剂透过降低油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来促进清洁。这种张力的降低使水能更有效地润湿皮肤表面并渗透油性污垢,从而有助于去除它们。此外,当油性污垢从皮肤上移除后,表面活性剂帮助将其溶解于水中,防止它们在冲洗过程中重新附着到皮肤上。

清洁剂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根据其亲水头的电荷分为四大类别: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带负电荷的头部,通常擅长起泡和形成泡沫,通过去除皮脂和油性污垢提供有效的清洁。例子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SLES)。虽然是有效的清洁剂,但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对皮肤较为刺激,若未经仔细配方,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带正电的头部,常用于护发素中,因为它们能中和静电并使头发柔软。由于有可能刺激皮肤,它们不常用作皮肤清洁剂中的主要清洁剂。

两性(内盐)表面活性剂在同一分子上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通常较温和,并且皮肤耐受性较好,常用于面部清洁剂和婴儿洗发精。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是一个常见的范例。两性表面活性剂还可以帮助提高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配方的泡沫质量和温和性。

非离子界面活性剂具有不带电的极性头。它们通常非常温和并且敏感皮肤也能很好地耐受,但可能不像阴离子界面活性剂那样容易起泡。例子包括聚葡糖苷和山梨醇酯。 在清洁剂配方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组合对于达到有效清洁与温和护肤之间的理想平衡至关重要。配方设计者会仔细选择表面活性剂,并调整其浓度,以优化清洁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对皮肤保护性脂质屏障的潜在破坏,并降低刺激风险。较新的合成表面活性剂通常被设计成对皮肤更温和,因为它们与皮肤脂质的相互作用较少。